close

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王冠廷報導】30歲的陳先生,騎摩托車途中,發生嚴重車禍,導致左膝膝關節粉碎性脛骨平臺骨折,於他院接受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鋼板固定術。術後一年左膝仍然變形、彎曲不良、跛行及疼痛不已。經詹益聖教授使用微創膝關節鏡合併3D列印精準切骨導引矯正手術,陳先生也重回到正常工作與喜愛的長跑運動。

脛骨平臺骨折 棘手膝關節創傷

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、骨科教授詹益聖指出,膝關節是由上方的大腿骨(股骨)和下方的小腿骨(脛骨)所構成,脛骨平臺就是脛骨承接股骨端的關節平面。而脛骨平臺骨折是國內嚴重交通摩托車事故中,最棘手的膝關節骨折創傷,這是因為患肢承受劇烈撞擊,導致其膝關節脛骨平臺面粉碎性骨折、移位並合併軟組織受損。在基隆長庚和林口長庚,每年共約收治120例脛骨平臺骨折的病人。

脛骨平臺骨折傳統的手術方式,無法精準將陷落的關節面完整復位,也無法處理常常合併嚴重的軟組織損傷(高達72%),因此往往需要更大的手術切口或是骨折復位治療不完全,進而產生感染、變形、關節炎等嚴重併發症,文獻報告機率可高達50%。

精準微創復位 癒後滿意度高

詹益聖教授發展出「膝關節鏡輔助脛骨平臺骨折精準微創復位手術」,不但能藉由膝關節鏡將關節內的骨折復位,同時治療合併發生的軟組織損傷,病人癒後及滿意度九成以上,術後感染率3.3%,優於傳統開放式骨折復位感染率。

詹益聖教授強調,此類脛骨平臺骨折術後產生併發症的病人,大多是由於當初手術的骨折復位不完全、固定方式不恰當而導致畸形癒合,所以常常合併有巨大的骨缺損、膝關節內或外翻變形及膝關節不穩定,需要再次進行手術。對於這樣的病人,第二次手術是十分困難的,醫師需要在已經癒合的骨折中找出畸形癒合的位置,移除原本的內固定後將癒合處鑿開,重新將骨折復位到原本的關節面再加以內固定。

加上3D列印技術 克服手術高度困難

此外,詹益聖教授與臺灣科技大學高速3D列印研究中心林上智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合作,致力發展骨科精準智慧醫療應用,近年也有傑出成果。研究團隊針對膝關節複雜的置換、截骨與固定手術,發展出可提供手術前、中與後期的精準定位與導引技術,其中脛骨平臺術後癒合不良翻修導引技術,可透過殘留於體內的骨板骨釘影像輪廓,建構3D列印的手術導引板,以解決常見的脛骨平臺骨折不癒合翻修手術高困難度問題。

詹益聖教授強調,外傷後若膝關節出現疼痛、腫脹、變形,甚至走路困難,經過2週休息仍未改善時,就應提高警覺,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,即使是粉碎性膝關節脛骨平臺骨折這類棘手病人,也能重回愉快亮麗人生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大學生車禍顏面骨折、臉不對稱 「3D客製骨板」助恢復外貌

「3D列印」多元廣泛應用 醫療器材需有許可證

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56856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 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